乡村旅游是农村发展的战略产业,在国家陆续推出的一系列文件中,如《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等,提出“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等明确要求,乡村旅游将是今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我区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1.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地方特色
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旅游开发处于低级层次,历史、文化等旅游要素挖掘不够深入,第一,产品开发层次低。旅游功能单一,配套设施建设水平低;第二,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很多地方开发了春季旅游产品,但由于花季短,旅游季节明显,旅游时间段,应发展深度游,拓展旅游项目;第三,同质化规划,未突出地方特色。
2.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稀缺,标准化服务体系有待于建立
乡村旅游是第三产业,对管理和服务的要求高。目前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绝大多数以当地农民为主,文化素质不高,缺乏从事旅游产业的专业训练;乡村旅游的标准化服务建设、标准化服务和标准化管理亟待加强。
3.旅游产品促销力度不够,缺乏文化旅游产品
对乡村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名牌产品。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乡村旅游文化产品少之又少,没有体现出旅游目的地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旅游吸引力不高。
建议:
1.加强政府作用,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合力
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应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特别是乡镇主要领导应亲自挂帅,结合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创建一批全区乡村旅游示范点、示范村、农家乐经营户、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点)、乡村旅游小镇(村)等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
2.加强文化兴旅,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文化是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精髓,是创造差异性的核心元素。在饮食上,除继续挖掘和创新各种特色平民饮食外,应增加饮食文化的内涵,下工夫从多方面体现吉菜饮食文化的特点。在旅游商品上,开发具有龙潭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如爬犁、剪纸等,它们虽然工艺简单,却是民俗文化的直接载体,体现出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另外,还要在本地资源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上做文章,如酸菜等,形成品牌。在旅游基础设施上,具有乡村旅游景区标志的村门、院门、雕塑、公共汽车站台、厕所,甚至是招牌、路牌,都要既实用美观,又有文化品位。即使是一块提醒人们爱护花木的“警示牌”,也要写得文雅温馨,造型也要有艺术性。
3.加大投入,旅游发展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互促
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农民再就业培训资金等有关农业、农村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整合,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要执行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税费优惠政策。将农业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拥绑在一起,争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或以自有房产、果园、林场等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旅游发展与当地建设的互动推进,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
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乡村旅游是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的绿色产业,对于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随着农村环境的改善,乡风文明的进步,民俗风情的传承与打造,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以乌拉街韩屯村、江北乡棋盘村、江密峰南沙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助力了乡村的振兴与发展。尽管我区乡村旅游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但如委员所述,目前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发展的质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对此,结合您所提意见,我局对我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化梳理:
一是个性不足,缺少文化内涵。龙潭区历史文化厚重,但是文化的内涵挖掘还缺乏深度,文化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 我区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自然观光为主,旅游项目个性单一,与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融合不够,缺少独特的旅游主题。如乌拉街镇韩屯村是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目前主要依托雾凇岛发展民宿,乌拉街厚重的满族历史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以体验满族民族风俗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二是资源整合和开发不系统,缺乏整体规划。目前我区乡村资源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处于模仿式发展,乡村旅游大多是“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特色产品少,旅游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三是旅游综合配套服务建设相对滞后,旅游要素质量不高。旅游标识及交通指示牌等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服务和标准化管理亟待提升。四是对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产品。
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局形成以下主体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是突出乡土特色,深挖文化内涵。深挖龙潭文化内涵,把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民俗风情、红色文化、美丽乡村等结合起来,拉长旅游产业链。依托乌拉街厚重的满族文化底蕴,深挖满族家族、节俗、渔猎、贡品等文化特色,做大满族民俗文化文章,做精民俗文化主题。创意为先导,先期对韩屯3--5家农家乐进行满族特色包装打造,打造从建筑、着装、餐饮、娱乐等各方面充分彰显民俗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以点带面,带动韩屯村发展成为满族风俗特色鲜明的旅游村。依托江密峰镇秀美的自然风光及南沙村抗日义勇军红色文化遗存,深挖东北抗联红色资源,形成以红色旅游为引领,融合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历史考究游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二是编制我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科学谋划全域旅游战略布局。指导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项目规划编制,在乡村旅游发展壮大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过程中指导其充分发挥特色。把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民俗风情、红色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深度融合,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实现一村一品,避免千村一色。
三是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村容村貌改造,与美丽乡村建设、贫困村改造提升、农村危房改造等有效衔接,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通景区道路的修缮力度,推进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及“厕所革命”全覆盖。结合国家旅游景区申报及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评选活动,制订并完善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对乡村旅游景区(点)的食宿娱乐、游客中心、购物场所、安全设施等进行规范指导,提升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水平。成立龙潭区旅游协会,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带头人等人才培训,提升各类旅游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
四是整合区域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山梨红”、“陶花岛”南北片区乡村旅游线路品牌,推动形成串线连片、一体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将龙潭山、鸣山绿洲、安山贡梨园、南沙村东北抗日义勇军代王砬子密营遗址等旅游景区、景点串点成线,打造“山梨红”乡村旅游特色线路。依托雾凇岛、金珠花海现有旅游资源,推进大口钦满族镇“市外陶园”陶瓷村项目建设,推进雾凇岛夏季旅游项目、韩屯村满族民俗旅游项目和金珠花海冬季旅游项目开发,打造“陶花岛”旅游线路品牌,补齐各景区季节性经营短板。将旅游产品上报市文旅局,纳入全市旅游规划线路,进行推广宣传。紧跟旅游营销由传统媒介向网络媒介转变的潮流,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等营销手段,利用区自媒体平台、“吉林市行”微信公众平台加大龙潭旅游宣传。